早期的秦晋郑国
- 时间:
- 浏览:3731
- 来源:看看历史网
秦国最早的历史能追溯到五帝时期。当时有个叫大费的 人,因参与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他便是嬴姓部落 的祖先。 后来嬴姓部落加入商汤的阵营,讨伐夏桀,成为商朝的开 国功臣之一。在整个商朝,嬴姓都是贵族,是一方重要的诸 侯,为商王守卫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商朝末年,嬴姓出了父子二人,名叫蜚廉(fěi lián)和 恶来,都是朝廷里的武将,武艺高强。武王伐纣时,蜚廉、恶 来父子作为纣王一方的大将参战——具体的战况已经湮没,我 们只知道,他们最后投降了周朝。
周朝开国以后不久,管叔、蔡叔带着商朝遗民造反,史 称“三监之乱”。周公派兵镇压,把这些造反的遗民,其中包 括嬴姓部落,全部贬为奴隶,发配到遥远的边疆,蜚廉、恶来 父子也在这次镇压中被杀。史书上记载:“周公诛蜚廉、恶 来,天下大悦。” 这背后可能是一部已经湮没的民族的血泪史。从现有的史料推测,蜚廉、恶来在当时应该是殷商一方的 名将,是三监之乱的主力之一,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恢复故 国,犹如三国时的姜维,是真正的忠臣义士。 因此周朝官方宣传机构拼命诋毁他们,把他们丑化成纣王 手下两个小丑似的奸臣,后世的《封神演义》里面还有姜子牙 斩蜚廉、恶来,以其魂魄封神的情节。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嬴姓部落都在边远地区的荒原里为周 王朝戍守边疆。 其中有一个族群驻扎在犬丘——这里是周朝的西部边陲, 靠近西戎——因此他们一直是抗击西戎的主力。公元前八九〇 年前后,周孝王时期,这个家族里面出了一个叫非子的年轻 人,他有一项独特的才能——养马。
周朝政府为了抵御四方的蛮族,需要许多马匹,养马是后 勤保障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政府特别看重这方面的人才。 有人告诉孝王,犬丘的非子很善于养马,在当地名气不 小,可以召来试试。孝王就找到非子,在汧(qiān)水和渭水 之间给了他一片马场让他去管理。非子不负众望,过了几年, 果然把那里的马匹养得又肥又壮,繁育出很多马匹。 其实他们的祖先大费当年就曾经为舜帝训练野兽,也是干 得很出色。所以这大概算是一项祖传技能吧,也间接说明这个 家族的人办事严谨、认真、勤恳——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主要的诸侯国里面,只有秦国没有出过任何昏君、暴 君。这一点十分可怕。
周孝王很高兴,而且后来非子又做出了更多贡献,名声更 加响亮,孝王就说:“当年你们祖先为舜帝驯兽,因此得到封 地;现在你又为我养马,我也给你一块封地,就让你来继承嬴 氏的宗祀吧。”就在王国西部给了他一块小小的封地,称为 秦。非子从此以后被称为秦非子,也叫秦嬴。 秦国自此立国,非子就是第一代秦君。 但这时候秦国只是一座小小的城邑,地位低下,还不算是 诸侯国。秦国要升级为诸侯,还得等一百年后的那一次重大机 遇。 后来西戎反叛,进攻周王朝。犬丘那边的嬴氏家族全体为 国捐躯,嬴氏家族只有秦非子这一支幸存了下来,继续为国戍 守边疆。
这之后的整个西周时期,秦国都在跟西戎作战,为保卫国 家做出了很大牺牲——从这一点来看,秦国对周朝的贡献超过 绝大多数诸侯国——也因此得到不少封赏,在诸侯中的地位逐 步提高。 公元前七七八年,秦襄公即位。七年以后,骊山之变发 生,幽王被弑,秦人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
晋国上古时期,中原有一个重要的部落——陶唐氏,他们是帝 尧的后裔,在太原建立了唐国。这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国家之 一,这个古唐国的历史现在已经无人知晓。
后来,商朝末年,陶唐氏的后人在古唐国的位置上重新建 立了唐国,唐国之后成为周朝的封国之一。 公元前一〇三五年,周成王八年,唐国发生叛乱。朝廷派 军队镇压唐人,把他们都迁到杜国,又从周朝的属地迁移民众 去占领了唐地。
所以这以后的唐国已经不是原来的唐国了——人民已经被 替换掉了。 两年以后,成王把自己的弟弟叔虞封为唐侯,让他去管理 唐国,并且给出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 唐国所处的位置是夏朝故地,又是华夏与蛮族交界的位 置,各种民族杂居,所以其治国方式跟周朝不同。 后来叔虞的儿子燮(xiè)父把国家迁到晋水之畔,因此改 国名为晋国。因为祖上是周王的弟弟,所以晋国跟周王室关系非常亲 密,地位不同于一般诸侯国。
晋国在周王朝的北部,挨着戎狄等蛮族,是抗击蛮族的前 沿阵地。历史上晋国多次派出军队参与周王朝对戎狄的战争, 立下不少军功,这也使得晋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武力,成为中 原诸侯里面军力最强盛的一支。这一点跟秦国类似。甚至到数 百年后,晋国的继承者赵国,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一度威震 天下。 西周末年,晋国当政者是晋文侯,这是个狠角色。 文侯本名仇,父亲是晋穆侯。穆侯去世以后,本来应该让 嫡长子公子仇继承王位,穆侯的弟弟殇叔却抢先一步,自立为 王。公子仇趁乱逃出晋国。四年以后,公子仇带着自己的军队 打回晋国,杀掉殇叔,夺回了政权。
从这时候起,兄弟争位、宫廷政变就成了晋国的一项“保 留剧目”,在几百年中一直困扰着晋国,晋国也就一直是个很 容易发生内乱的国家,直到最终亡于内乱。 晋国史就是一部对外争霸和对内夺权的杀戮史。 再回到晋文侯这边来,他跟秦襄公一样,抓住了平王东迁 的机会,是这项超大型工程的主持者之一。我们稍后再继续说 他的事。
郑国这个国家在诸侯国里面地位特殊,简单来说就是:它 是最后一个被分封的诸侯国,其君主也是跟后来的周天子血缘 关系最近的诸侯。
在西周末年,郑国跟周王室实际算一家人。 西周的最后三个君主分别是: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 周厉王有两个儿子:王子静和王子友。 公元前八二八年,王子静继位成为周宣王。 公元前八〇六年,宣王把自己的弟弟友封到了“郑”这个 地方(在关中平原附近,靠近周王室),郑国由此建立。友的 爵位是伯爵,因此便称为郑伯,又叫郑桓公。 按照周朝的传统,被分封的诸侯同时也要兼任朝廷里的官 员。所以郑桓公不仅是郑国的君王,也是周朝的高官,他大部 分时间要在朝廷里面处理国政。 郑桓公并不完全是靠自己的血统走上高位的,他本身的才 能也非常突出。早在被封为诸侯之前,他就曾带兵抗击猃狁(xiǎn yǔn)入侵,取得大胜;他被封为诸侯以后,又把郑国治理 得井井有条——真是帝王之才。 后来宣王的儿子宫湦(shēng)继位,史称周幽王。郑桓公 继续尽心竭力地辅佐这个侄儿。 当时天下局势已经风雨飘摇,看到幽王昏聩无能,郑桓公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迁 国。
前面说过,西周的都城镐京一直受到犬戎的威胁。而郑国 的土地就在镐京以东,离犬戎也不远,属于比较危险的地区。 桓公是政治嗅觉非常敏锐的人,他分析当时的局势,感到 关中不是久留之地,就着手把郑国的人口和财富向东迁移。
迁到哪里去呢?桓公看中了洛邑附近的土地。洛邑在很远 的东部,各个诸侯国中间,远离各种蛮族;洛邑本身又是国都 之一,经济发达,其附近是建立新国家的好地方。 后来平王也把国家迁到洛邑,所以桓公这次迁国可以算平 王东迁的预演。 桓公找到洛邑附近的东虢国和郐(kuài)国,送给这两个 国家大量钱财,跟他们说,要向他们借一块地来安置郑国的人 民。他是君王的叔叔,两个小国当然没法拒绝,只好献出了十 座城池给郑国,史称“桓公寄孥(nú)”。
公元前七七二年,郑国东迁到新取得的土地上,首府在虢 郐之间的“京”城,这是郑国在东部最初的基地。 第二年,犬戎入侵,关中大乱,幽王在骊山被弑! 郑国民众刚好躲过这场劫难。多么惊险! 但不幸的是,桓公在这场变乱中与幽王一同被杀,成了无 辜的牺牲品。 桓公的儿子掘突听说父亲被杀,披麻戴孝地带领郑国军队 来到镐京,当着众位诸侯的面继位,是为郑武公。 郑国自此走上了一条富有戏剧性的称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