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史:明代兵器
- 时间:
- 浏览:1516
- 来源:看看历史网
宋代兵器半袭晋唐之制,半杂五胡及辽金蒙古等族兵器形制。元 代蒙古军之兵器特异(详上),汉军兵器则大都承袭宋制,颇少变 化。但宋代杂兵,已杂用各外族器形矣。明代兵器如就来源而论,可
分为四类:
一、宋代传统式兵器。朱元璋之军,未即大统时即沿用之,直至
明终清继,尚袭用不绝。前第六十至七十五等图版中所列是也。
二、明朝自制之兵器,与宋代兵器颇有出入(第七十九至八十三 图版),且有前所未见完全出于明人创造者,如戚继光等军特制抗倭
获胜之狼牙筅等器是也(第八十一图版第二号等兵器)。
三、日本式兵器。明代倭患至烈,中国兵器不能抵,于是乃参用 日本式兵器。实则日本刀之铸炼成功,宋时业已开始,且已向中国输 入,其时宋人欧阳修曾有诗记其事曰:“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
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 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 可以攘妖凶……”可见宋时刀剑已有自日本输入者矣。明季日本式刀 之源流有二:其一系明代人仿日本刀之形式而自行制造者式样大致似 日本刀,而曲折稍有出入,其刃质则大都不如也(第八十图版五、 六、七等号);另一种则纯系日本刀,系由日本制就直接输入中国者 (第八十二图版第一、二、三、四、五、六等号)。关于日本刀进入明廷一事,英人薛理(H.L. Joly)及日人稻田于一九一三年合著在英国契尔西出版(未公开发行)之《刀剑与鲛》一书中曾纪其略。据 云:日本史书及别记所载,在中国明惠帝时,即日本应永朝第八年义 满王曾以楚鲁戟(Tsurugi,译音[7])十具及日本刀一柄献与明惠帝 朱允炆,翌年又将大刀百柄献之。十四年(明成祖朝)复以大刀百柄 献于明帝朱棣。十五年,义持王以金漆鞘大刀一柄、黑漆鞘大刀一百
柄及Naginata[8]百柄贡献于明成祖皇帝。嗣后在日本永享第五年,义 教王以金漆鞘大刀二柄、黑漆鞘大刀百柄及Naginata百柄贡献与明帝 朱瞻基(明朝第五朝宣宗皇帝)。第八年,又以同样同数之刀献与朱 祁镇(明第六朝英宗皇帝)。在日本文安朝第十五年,义政王以金漆 鞘大刀二柄及黑漆鞘之Yari[9]及Naginata各百柄献与明帝(明室第八 朝英宗复位时代)。是则以日本足利一王室所献于明帝室之刀,已有大刀Tachi六百十九柄,Naginata五百柄,Yari一百柄之多。此犹仅就两国王室之正式馈献而言,若夫私人赠授、商家贸易,概未计及。是以明季日本刀入华之数必甚巨也。
四、火枪火炮。明代枪炮之制造甚佳,以靖边患,以平内乱,均 曾建卓著奇勋。
郑和辈且曾凭借炮火之威力出海西征,衔明成祖之命 直指欧洲,其初率卒二万七千,以大船六十二艘航行,收功甚伟。其 后经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先后出海远航七次之多,经过爪哇等
四十余国。西达红海,西南至非洲东岸。称雄南洋、印度洋海上达三 十年之久。是以明时海外殖民异常发达,兵威所及,各小国多由中国 人为国王或酋长,按期入贡明廷,称臣隶属。如梁道明曾为苏门答腊 酋长,林道乾曾为婆罗洲王,新村主曾为爪哇之主,阮潢曾为黄南开 国祖,郑昭曾为暹罗国王,林旺曾为菲律宾王,均曾称属入贡明廷, 是其卓卓大者要者。据英人记载,直至十九世纪下半期,南洋群岛土 人尚有用明代中国枪炮抵抗白人者[10],可见明代所制枪炮之佳矣。 就陆地言之,明代枪炮之威力,亦极有可观,屡克边患,祛倭寇,安 定社稷。迨至明室将崩,清室称帝之时,袁崇焕犹借炮火之力,据宁 远孤城,轰毙满兵至数千之多,支持至数年之久;其后清太宗用反间 计陷袁崇焕受明诛,始获入关焉。据史载袁崇焕所用之炮,中有西洋 大炮,想已有葡萄牙人输入之佛郎机炮矣。明季海上交通极为发达, 欧洲人且有服官明廷甚久者。袁崇焕所用之炮,或者已为斯时欧洲最 新式之炮乎?明代自制火器尚不止于枪炮,如地雷、水雷、流星炮、 连珠炮、万人敌大炸弹等器,均曾克奏奇勋者也。抑明军出海登陆与 土人作战,亦并不专恃枪炮,其长兵短兵盖均较优于土人之兵器(十 数年前,马来半岛某海岸尚出现明代沉舟,其中长短兵器多具,有经 英人收入当地博物馆者。又南洋群岛及马来半岛亦常发现明代将士遗 墓,其刀剑等器,悉遭欧洲好古家易去矣)。即以刀之一器而论,至 今南洋群岛、马来半岛、尼泊尔、暹罗、缅甸、越南诸地,犹均用中 国音呼其名为刀。形式虽有不同,名称则统一,均称刀,犹可想见受
明季之影响焉。
由此观之,明代兵器,实较优于宋元两代(指元代之中国军器而 言),颇有复兴之气象。故明代文化,较优于元代远甚。科学艺术盛 兴,士重实学,民重实业,上下求新,国力隆盛,且输入欧洲新知 识,斯时中国在国际上之地位,俨然可为亚洲文化之代表。是以关于
兵器之著述,亦开秦汉以来列代未曾有之盛况。如唐荆川之《武 编》、毕懋康之《军器图说》、王鸣鹤之《登坛必究》,以及戚继光 诸名将之著作(《纪效新书》等),均明代杰作也。尤以明防风茅元 仪所著之《武备志》,为最详细重要,图像之多,搜采之备,不亚于 宋时敕编之《武经总要》。而如此庞然巨籍,竟能出之一人之手,为 更可钦佩也。且尚有苦心研究科学之人在焉。如明宋应星著之《天工 开物》,可谓系自《周礼·考工记》以后,历秦汉唐宋元诸代而未曾 有之著作,可以与斯时欧洲科学家媲美者。于是冶铁铸兵之术,自战 国以来,千数百年鲜见著述记录者,至明代则能嗣其绝响!吾人乃获 于上述明代长兵、短兵、射远器及防御武器之外,增加系兵及冶铁之
研究焉。